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:万人拥有三十件专利
2016年12月4日 山东济南商标律师 http://ip-lvshi.maxlaw.cn/
经过长时间酝酿,历经16次重大修改,《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“十二五”规划》昨天正式发布。这是本市首次就知识产权进行专项规划,凸显出该领域对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。
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教授表示,未来几年,上海在知识产权方面机遇重大,挑战严峻。为让知识产权渗透、融入各行各业,支持上海的转型发展,《规划》划定了一幅蓝图。
知识产权的主要形式是专利、商标和版权。为此,《规划》设定了一些量化指标,最主要的包括:专利方面,每百万人口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600件,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;商标方面,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30万件,中国驰名商标150件,上海市著名商标1500件。
陶鑫良表示,《规划》抛开了过去对专利“申请量”的考核,引入“拥有量”概念。一减一加,折射出上海的关注点已从知识产权的“量”转向“质”。
“万人30件”有何意义陶鑫良告诉记者,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同一指标,是从“十一五”的1.7件增长到3.3件。由于上海专利的技术含金量向来较高,3倍于全国水平的人均有效专利量,意味着“十二五”末,申城将真正出现一批核心技术群。
知识产权竞争的主角是企业。要立于不败之地,企业须有底气和底牌。为此,《规划》明确上海将以企业为主体、提升知识产权的综合能力。应对纠纷的另一面是提升“防御力”。未来,上海将通过专利预警,为企业运营“扫雷”;鼓励企业间组建专利联盟,形成“集团军”作战;面对重大涉外知识产权纠纷,《规划》明确了政府牵头、行业组织介入的处理机制。
《规划》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系列知识产权运行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。在专家看来,其中最受期待的是两点:一是在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;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。这些探索,不仅立足上海需求,其效应还将辐射全国。
陶鑫良表示,目前科技界、产业界面临的共同瓶颈是“转化难”,转化的实质,其实是知识产权的交易和交换。基于本地区位优势和发展定位,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更应该面向全国,成为专利、商标、版权和其他技术产权交易的枢纽,拥有上海证交所那样的影响力。
同样,基于上海的整体优势,完全有可能通过“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”的探索,在全国率先找出一条既保护权利人利益、同时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道路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创新与纠纷一同“软着陆”。本报首席记者张懿
-
-
联系电话:18866829666
转载请注明出处
本文链接: http://ip-lvshi.maxlaw.cn/art/view.asp?id=867443449480
[复制链接]